上海电机学院教师暑期下企业忙学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计琳)学生们放暑假了,而上海电机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却忙着下企业车间“拜师学艺”。

  电机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仝光走进了上海众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为师,开始学习汽车零部件的研发。“从产品设计到流程运作再到项目合作,在企业的‘实战’学习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更有底气。”仝光说。

  与仝光一样,今年暑假,上海电机学院共选派了15名青年教师走进企业,他们将在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挂职锻炼。而学校不仅为每名教师设计了下企业的实践方案和具体项目,还为每名青年教师聘请了企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带教指导。

  从2007年至今,这已是上海电机学院第三次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校的办学定位于‘技术本科’,但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电机学院院长夏建国告诉记者,出台青年教师校外挂职锻炼政策,正是为了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育好技术应用型人才,“只有练强‘实践功’,才能站稳讲台。”

  为了推动青年教师下企业,在办学经费并不宽裕的条件下,电机学院每年拿出了100多万元专项经费。参加挂职的青年教师,不仅工资奖金一分不少,还能享受津贴,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教师们的后顾之忧。

  迄今为止,学校已派出43名青年教师到上海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三菱电梯、上海锅炉厂等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理工科类一年、文科类半年的全脱产挂职锻炼活动,并与22家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校企联合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起了青年教师校外挂职锻炼工作的长效机制。

  经历了车间一线的“摸爬滚打”后,青年教师从企业“带”回了什么?

  “在企业,我了解了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刚刚结束在上海输配电股份有限公司挂职锻炼的教师刘天羽一回到学校,就忙着为2009届电气工程学院本科新生筹划一门与电能质量相关的专业课程,并请企业帮忙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设置。

  教师胥飞拥有博士学历,但是在企业却经历了一张电路图设计推倒三次重来,第四次才过关的尴尬。回到学校后,他开始重新修改自己的教案,把企业生产、产品研发等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开始计划让学生也一起“走出课堂”进行实战体验。

  在“反哺”课堂教学的同时,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去年一年,上海电机学院14名青年教师在挂职单位共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启明星计划等项目在内的12项工程研究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数理教学部教师王相虎在挂职期间,不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申请了“氧化锌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回到学校后还将取来的“真经”与教师共同分享,并组成科研团队共同攻克科研难题。

  看着青年教师从企业“满载而归”,夏建国面露喜色:“学校为青年教师成长‘买单’,值!”

  为了使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经验发挥更大的效应,从去年秋季开学起,电机学院在机械、电气、经济管理等专业设立了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除了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外,学校对实验区内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从原来的7∶3调整至6∶4,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设定专业方向、设计课程,在实践课中引入“综合实验”项目,即在传统的课程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每学年学生还要完成“综合实验”项目,所占课时少则一二周,多的达六七周,把分散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串”起来。

  此外,在创新实验区,学校还要求每个教师科研团队都要吸纳部分本科生为“科研人员”。教师除向学生展示学科发展前沿,指导他们查阅国内外研究资料外,还要带着他们跑企业,向技术人员了解生产实际中的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